團友來,安排海珠區深度遊,路線圖是從人民橋腳下的同福西路往東走,嘗小吃、買酥餅、逛市場廟園,時間表是隨意,自然醒了梳洗好就出發。那裡是可以體味原汁原味老廣州的騎樓街,穿衣戴帽工程快要完成;高樓暫時只有幾幢,但隨時下次再去,又多見幾幢。
1. 榮昌潮州風味館:一人一碗小的雜燴湯作前菜,裡面有魚丸、牛丸、肉卷、蛋黃肉餅、魚皮雲吞、神化魚皮,丸子小如骰子,魚皮是用魚肉打成薄皮再炸的,問一問,原來二十四小時營業,永不關門。
2. 陳超記美食店:同福路上的店還沒營業,阿姐叫我們過馬路轉入小巷拐左上樓梯便見。不難找,坐下每人一碗小的牛三星,再加淨吃豬腸、牛脷,喝瓶裝的楊協成涼茶。三星乃牛腰、牛心、牛肝,即點即灼熟,湯甜肉爽滑。
3. 龍溪首約:有人說首約是一條巷子開頭的意思,網上看到一篇多年前的舊文談到同福路與龍溪首約的歷史:「一位元久居此地的阿姨告訴記者,同福路是在民國初年開闢而成的,街長大約兩華里,居住在這兒的人大多是當時廣州的下層貧民。阿姨說,那時的同福路居民有上岸生活的漁工、無田無地依靠海幢寺香火、擺攤賣香燭的小商小販,還有白天在河北作工,夜裏才過渡回家的窮夥計,他們幾間爛屋幾件破家什,一家幾口人在『河南地』艱難地生活。『甯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景。
「不過,居住在這兒的人並非都不富有。阿姨說,在同福路上有兩處小街叫『龍溪首約』、『龍溪二約』,那兒曾有『鑊底鑲金』的大富之家。阿姨介紹,『龍溪首約、二約』得名於一位姓潘的商人,這位姓潘的大富人見『鬼』多過見人,他經營著茶葉生意,並遠銷呂宋、瑞典等國。姓潘的商人十分有錢,但卻在這個窮鄉僻壤購買下了大片田地,其後修宅第、築祠堂、建花園。建成的潘氏花園,東至漱珠涌,北接珠江,聽老輩人說,他們家的一處『聽帆樓』是以大理石鋪地,檀香木為壁,可謂是富甲一方。而『龍溪首約、二約』的得名,卻是因為姓潘的商人為彰顯自己不忘故里福建龍溪鄉的緣故。」看資料,這位姓潘大富人叫潘振承,1714年生,是廣州十三行的商總(行商首領),可能是當年中國的民間首富。
我們從陳超記出來,被巷中兩旁的小店吸引蹓躂,當年的潘家大院已沒多少痕跡,都成尋常百姓家了。妖在這條長街市集找到了他找了很久的茶渣隔,我買了六個小碗。
4. 金月小食:小休喝奶昔果汁,他們仨一人一杯我兩杯,總共才15元,是許留山一杯的價錢。小店連招牌都沒,便宜卻真材實料,做街坊生意賺蠅頭小利,服務周到。
5. 海幢寺:清初時曾是廣州「四大佛教叢林」之冠,這裡的叢林乃寺院道場的意思。多年前來過一次,更像個公園,如今修建過,雖然規模與香火已不如光孝寺與六榕寺,但莊嚴肅穆比以前多了幾分。
6. 成珠餅家:南門進海幢寺,北門出來沒多遠便是這家以小鳳餅(即雞仔餅)成名的老字號,前身成珠茶樓是廣州開業最早、時間最長的茶樓,至1985年毁於火災時,足足有240年歷史。團友喜歡這裡的酥與餅,我也買了三包椰球兩包小桃酥,回家一試,不比咀香園的差,價錢則只是其三分之一而已。
7. 燊意美食:我們從南華西路經龍溪二約回到同福路再往東走,行人越來越多。這一帶的店因為做著統一招牌的裝修,都成了無名店,要進去看看菜單才能確定是目的地。妖、狗、我叫了傳統的鮮蝦雲吞麵,春點雲吞裡加了蝦子的,再加一碟淨牛腩、一瓶珠啤;大家一致認為還不錯。
8. 安樂炖品店:妖叫了木瓜雪耳與鮮奶炖蛋,狗要炖豬腰,我和春炖竹絲雞。湯原汁原味,沒有那種味精甜。
9. 芬芳甜品:旅程以甜點作結,我蛋花馬蹄沙,狗紅豆雙皮奶,春合桃露湯丸,再加炸雲吞及煎餃。這裡近市二宮地鐵站及江南大道北,是同福路最興旺的一段,兩點多,人龍排進店內,跟把糖水送上桌的服務員與離店的客人擠在一起,熱熱鬧鬧。
十一點半至兩點半,差不多三個小時走著吃一頓九道菜的早午餐,不計購物,四人共花了約168元。滿身大汗,回家洗澡,驅逐暑氣。下半天看電視,知道了曾特首去了四川抱熊貓;知道了沙埔仔村的婆婆仍然猶有餘悸,不明白為什麼明明說沒事的卻最終家園給毁了;知道了大家都不知道堆土機是怎麼駛進大浪西的;知道了香港每天的廚餘有n噸,給丟棄的蔬菜有n斤,不大明白是什麼造成這種浪費,糧食都用來推土。晚飯是兩三天來的剩菜,有芥菜、羊靴、竹嵩粉、魚卷、紅酒排骨與煎餃,都給填進肚子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