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7
在小非洲慢行一個中午
1006星期天,即期想紮非洲辮子,說到小北走走;我說好,但要先到一個又髒又亂的城中村轉轉。帶著又一間的煙肉丹麥上車,童心路下,這裡就是廣州其中一個小非洲,黑人比黃人多。拐進下塘村,這天人不多,即期討厭髒亂,便沒行窄窄的黑巷,很快走完,上行人天穚到小北路口的一個商場。紮辮子的女工這天沒上班,即期有點失望,在餐廳坐下,喝香蕉酸奶和不好喝的青檸薄荷。跟鄰桌的女孩搭訕,她來自西非,在北京學了五年中文,普通話挺流利。她說她同桌的朋友/母親懂得紮辮,但下午要去義烏;即期留了電話,回來再聯繫。再走幾步,見另一家較為「漂亮」的餐廳,進去點了大盤烤牛肉與混合卷,味道不錯分量足,這家的價錢、服務與食物質素都比之前那家高幾皮,客人不停進進出出,而那一家明顯各方面較差的又能繼續生存。小北路續往南行,經過越秀公園,應元路沙灣甜品館吃芝麻糊、凍牛奶、蓮子奶冰。走到倉邊路乘車回家,晚上吃大芒果與爽杮,合味道XO醬海鮮杯麵,未到九點便睡著。
去年六月中,廣州另一區小非洲三元里一帶因為有黑人在派出所猝死,引致一次暴亂。《爽報》的報導裡描述了廣州非洲人的背景資料:「非洲黑人聚居廣州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小北路本來是當地穆斯林區,有多間回民餐廳,這時一些阿拉伯語系及信奉回教的非洲黑人,例如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馬里、喀麥隆、利比亞和剛果人開始於小北路聚居,從事中非貿易,主要是服裝、舊電器及拖鞋生意。
「兩、三年間,非洲黑人從小北路迅速擴展到鄰近童心路的下塘村,村中的寶漢直街開設了大大小小非洲餐廳和酒吧,令下塘村成為廣州『小非洲』。一名內地學者指出:『後來因為語言及生活習慣問題,小北路與下塘村的非洲人,漸漸分成三大派別:阿拉伯語系、法語系、英語系。阿拉伯語系主要是北非國家,他們並非全是黑人,當中有阿拉伯人,膚色較一般黑人淺,他們不但從事中非貿易,也與中東阿拉伯國家有生意關係,所以他們是較有錢的一群。法語系黑人例如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乍德及剛果等,他們與阿拉伯語非洲人,雙方關係良好,甚至有合作,他們同樣聚居於小北路和下塘村一帶。他們民族性較溫和,與當地居民相處融洽,下塘村更有不少黑人與華人通婚,在中國落地生根。』
至於英語系的非洲人,包括尼日利亞、坦桑尼亞、利比亞、烏干達及迦納等,多年來盤據在三元里一帶,英語系黑人中,又以尼日利亞人最多,約佔現時廣州黑人一成以上,一名公安向記者說:『真實數字好難知道,因為廣州黑人大部份是黑市居民。』廣州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長黃石鼎指,目前在廣州常住的非洲人就有2萬多人,但若加上隱居群落,在廣州的非州人達20萬之多。」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