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3
乘橙巴士入黃埔村散步
1022週二,終於第一次坐上雙層的橙巴士,上層有位乘務員坐在車頭,負責大聲提醒客人坐好扣安全帶。她成了我和即期的私人導遊:「琶醍旁的那片地珠啤以前用三百元一方買下......會展公園是全廣州最大的......現在的廣交會分三期,中間那期買工藝裝飾品的客人最少.....」我們以前通常是坐229去石基村,原來還真另有一條黃埔村。
「《粵海關誌》記載,1789年外國商船泊於廣州,共計83艘。同時有6個國家近百艘船在黃埔匯集停泊,黃埔村昔日的盛況,可以想象。那個時候,現在已經成為小渡口的黃埔古港停泊著美國的中國皇后號、瑞典的哥德堡號、俄羅斯的希望號和涅瓦號、澳洲的哈斯丁號等外國商船,每一艘商船都為它的主人帶來了大筆財富。該村港口的進口貨值在當時廣州對外貿易的進口總值中占很大的比重。據《中國國際貿易史》統計,以1817年為例,廣東當年對外貿易的進口總值為2348萬元,而通過黃埔港的進口總值為1971萬元,占全省進口總值80%以上。直至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五處為通商口岸,廣州對外貿易的中心地位才日漸削弱。同時,原古黃埔港碼頭因江畔淤泥日積月累,影響海舶停泊,於是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將黃埔掛號口移至長洲島北岸(現黃埔軍校舊址所在地),但仍沿用黃埔港之名。到了1937年,珠江北岸的魚珠、橫沙鄉一帶,興建碼頭,當時稱為『黃埔新埠』。」
如今看不出當年的繁華輝煌,街巷曲曲折折除了三數遊人,就是穿校服的或踏單車的偶爾點綴著秋陽下的石板路。村內祠堂特別多,「據載,黃埔村有馮、梁、胡、羅四大姓,還有關、黃、衛、陳等小姓。村中曾經出過眾多官宦、商人,這些人衣錦還鄉後,捐錢建了不少祠堂。鼎盛時期宗祠達99座」。到了石基村那頭,人明顯多了,九成是結伴來閒逛買土產的長者。我們的第一頓是奶婆的雙皮奶、薑撞奶、蘿蔔牛雜、牛雜湯,然後進雞記吃艇仔粥、炸雲吞、炒河、炒通菜、炒番薯葉,沒貓記的好吃。帶回家的,我買了青瓜蘿蔔木瓜咸酸,即期買了花生糖松仁糖。229總是排著長龍,但不求座位的又能很快上到車。回來上街市買豆漿貓糧,晚餐盛粉肝四季豆小黃瓜黑蒜油丁麵配咸酸三樣,膽固醇被眾蔬包圍,看美劇《the bridge》。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