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9

從產地到餐桌



從書房五六呎高的舊《飲食男女》裡尋找重慶的資料,結果重慶的找不到,台灣的倒是有五六本;今年秋天還想再去一趟。

早上看劉健威的專欄舊文,介紹台灣人徐仲。徐仲曾花了兩年時間到意大利學習和研究當地的飲食文化;他有個計劃非常有意思,在五月組織一個十餘天的飲食文化團,招待了十多位來自意大利、專門研究飲食文化的美食科技大學的學生,主題是「以台灣飲食來述說半個世紀的移民故事」。行程由五月十二日出發,共長十二天,由北至南的遍遊台灣各地,讓團友嘗到花蓮的稻米、台南的竹及醬油、雲林的烏骨雞、彰化的菇、台中苗栗的茶……介紹各種食材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明白到其「由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這是慢食運動的主要精神)。

劉健威說:「說羨慕,是很高興有這麼一位台灣青年來整理、介紹台灣的食材和由其產生的飲食文化;同時又不免惆悵: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食材之豐富絕不下於台灣,但可有徐仲這樣的有心人來代其發言?」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也有隨團,看她的部落格寫這次旅程,我也很羨慕,她寫道:「好幾個學生臨行前告訴我,台灣之行是他們大學三年來,參加過最好的校外教學活動 (之前去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國家時,通常有很多時間享樂打混,而這次徐仲的行程安排卻是超級知性又緊湊)。從此在這群人的心裡,台灣不再只是太平洋上隱約聽過的福爾摩沙,而是有文山茶園、宜蘭金棗、池上米、東港鮪魚、關廟鳳梨、西螺醬油等等食材串連起來,帶著濃濃人情味的土地與味覺記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