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3
福喜與白色恐怖
722週二,四點起把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看完,美術一流,賞心悅目。想把設計團隊當作一家廣告設計製作小公司去運營,第一步是擬設計收費明細,寫下上星期與板仔服裝公司初議後的提要,思衡第一天體驗上班,綠葉居早餐,公車轉的士至辦公室,每週走道例會,她在房間聽到有人在罵人覺得很有趣,東站店大餐牌要把菜品數量再刪八分一,市場部巴粵午飯,思衡繼續排第四版的卡真菜餐單,冰皮月餅決定用有兔子的那個模,微信公共平台改了版,底部多了一條menu bar,可善用。多拉車去佳佳寫字樓,聊雙方合作搞活動之事,思衡旁聽拍了幾張照片,買半個西瓜,思衡覺得很便宜,晚餐冬瓜裙帶菜淡菜紅蘿蔔粟米排骨湯、炒白瓜、面筋、可樂雞翼、即期自配麻醬撈盛冷麵。上海福喜過期肉事件牽連甚廣,接著綠茵閣的牛排又給驗出有沙門氏菌,風雨已來,在微信群跟同事說:「積極去看,這是做好標準、守好規範的良機。」查福喜實乃美資跨國企業,總公司OSI在美歐亞17個國家,共有51間食品加工廠,是美國第62大私人公司,全球大部份最大的國際連鎖餐飲品牌基本上都有用他們的貨品,使用過期肉如果是高層決定,那是國際醜聞,即使那是上海工廠的個別決定,總公司其實也難辭其咎。記者訪問黎智英捐款風波的幾位當事人,陳太說這是批鬥、抹黑、白色恐怖,甚麼是white terror?維基這樣說:
白色恐怖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鎮壓與情治行動壓制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在現代則於俄國革命時期的俄國共產黨廣為宣傳使用。在帝俄時代,白色是俄國皇室的代表顏色,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稱,白色並無任何貶義色彩。在西元1917年後的俄國內戰中,反共的俄國「白軍」與俄共布爾什維克的「紅軍」相對,遂使用「白色恐怖」一詞來形容白軍的殘暴。後來,芬蘭、美國等國反對共產黨勢力擴張的行為有一部份被稱為「白色恐怖」。中國共產黨使用「白色恐怖」一詞來形容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在國內各大城市中由軍統和中統執行的秘密反共行為,而行為中包括暗殺、屠殺及迫害共產黨人員,城市以上海、廣州和重慶為主,中共亦將這些中華民國政府所統治的少數城市稱為「白區」,將共產黨控制區域稱為「紅區」。在台灣,「白色恐怖」一詞大多用來稱呼國民黨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台灣對共產黨、匪諜、嫌疑犯、親共者及異議者的槍斃與迫害,依台灣法務部統計,共計14萬受害人被執行死刑。
也有主張以資本主義去迫害的是白色恐怖,以共產主義去迫害的是紅色恐怖,如蘇維埃政權為懲治反對勢力,決定實行紅色恐怖,把反對勢力迫害人民的行為稱之為白色恐怖。蔣介石國家暴力的白色恐怖和中共武裝革命的紅色恐怖對抗亦是一例。台灣1950年代的紅色革命有白色恐怖與之對抗。
歷史學者認為在世界各國發生的白色恐怖是在20世紀中期(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蘇冷戰的局勢下,反共國家出現的恐共過度行為。
概念的來源
1870年,由於普法戰爭的爆發,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的拿破崙三世被俘,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宣佈成立。然而,新政府不但對抵禦普魯士軍隊的入侵採取消極態度,而且還相繼鎮壓了巴黎人民西元1870年10月31日和西元1871年1月22日的兩次起義。
1871年3月28日,身為「工人階級實質上政府」的「巴黎公社」正式成立,而政府軍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對公社成員發動攻擊。「公社成員也群起反抗。因為一時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幟,公社裡的一名女工於是從自己身上的紅裙,撕下一塊紅布,作為公社的標誌。從此以後,紅色便引用為一切進步熱情、反抗不義的階級解放之符號。與此相對,代表反動、保守的勢力,便是『白色』,而由其發動的一切恐怖鎮壓行動,就是所謂『白色恐怖』」。
與所謂「恐怖主義」涵義區別,是指「意在全體居民中散佈恐嚇、驚慌和毀滅的一系列行為」。它的施暴量往往不成比例,表面上是任意的、蓄意的象徵性行動,意在「殺一儆百」。而「白色恐怖」一詞,通常意味着擁有政權的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中的直接暴力手段,針對反抗現有體制的革命或革新勢力,所進行的超越正常制度的摧毀行為。「白色」白色原本指的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徽章——「白百合」,亦表示它保守、反動的性格。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