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把IMDb上觀眾評分最高的頭100位電影中還沒看的記下來,有空就搜來看,其中幾齣都是很老很老的片子,例如昨天看的《It’s a Wonderful Life》就比我還年長二十年。沒什麼期望,但越看越不對勁,心裡不停讚嘆:「為什麼六十多前的電影可以拍得那麼好?」
除了編與導,大大小小演員都要記一功,看著當時已經快四十歲的James Stewart從小伙子演到中年,總感覺那些神情與說話方式似曾相識,是的,有時Nicolas Cage是這樣唸對白的,有時暴躁的Al Pacino就是這個模樣。導演Frank Capra是僅次於John Ford之外拿過最多奧斯卡導演獎的大師,與William Wyler一樣拿過三尊小金人。Wyler的《Ben-Hur》賓虛咁既場面,是很多中老年香港人童年或青少年回憶的一部分,人數之多該算得上是集體。
《It’s a Wonderful Life》不愧獲美國電影學院選為「百大最激勵人心的電影」(100 Cheers)之首,看完仍久久不能放下。主人翁George Bailey從小就立下大志,要闖出小鎮周遊列國成為百萬富翁,但他為了協助父親打理生意,之後為了完成父親遺志,之後為了讓弟弟有更好發展,之後為了幫助公司度過危機,一次又一次放棄出外旅遊、到大城市上大學、去度蜜月、與朋友合資建工廠的機會,經歷了大蕭條,捱過了戰爭,一直守在小鎮裡,沒離半步。他所經營的building and loan association可譯為建房信用合作社,大概的運作是接受民眾的長期儲蓄存款,然後再用來為民眾建屋,讓他們可以改善居住環境,並且居者有其屋;所以George也算是一個地產發展商,但他除了收取一份微薄的人工,房屋差不多都以成本價售予用家。這種運作模式在今時今日的大都市裡,已像恐龍般成了化石。
平安夜,George的叔叔不小心丟了八千美元,給一直想除去George的無良富商落井下石,公司面臨破產危機,George也可能會給抓進監房。他萬念俱灰,一時衝動想到自結生命;這時候臨危受命的沒翅膀二等天使出場,祂讓George活一次「假如自己不存在」的人生,所有親朋好友都不認識他了,個個都給艱難的生活以及無良富商壓迫得愁眉不展。其中一樣是,那小鎮就像領滙屬下的商場一樣,再沒有了一家家富人情味的小店,都成了大商家經營的娛樂場所。結局當然是大團圓的,George醒覺就算境況多麼艱難,現有的一切都多麼值得珍惜;而也因為他一向的義行,小鎮民眾一一湧來幫他解困,最後大家一起高歌《Auld Lang Syne》,觀眾的眼淚跟著掉了下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