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陪導遊婷婷上車後很健談,向我們介紹很多有關中山的風土人情,例如三大菜式是乳鴿、脆肉鯇、炸鯪魚球;以前歧江邊有酒樓,那時還是算碟計錢的年代,有些客人吃完點心便把碟拋進河裡,水退後,泥岸上都是碟子;小欖菊花展六十年一大展,十年一中展,一年一小展;去年辦了第一屆脆肉鯇節……關於詹園,她說:「這是中山大宅門,建於1998年,是仿古建築,由主人黃遠新親自設計。他早年偷渡至澳門,做生意致富後,想在家鄉為母親建造一處頤養天年的居所,便從蘇州請來園林工匠用了五年建成以母親姓氏命名的詹園。」但母親搬進來之後,只在詹園住了一年。「之前有人猜她是仙遊去了,不,她只是住在這麼大的地方覺得悶,後來便給兒子接到澳門團圓了。」
2010-07-23
只緣身在此中山(3)
地陪導遊婷婷上車後很健談,向我們介紹很多有關中山的風土人情,例如三大菜式是乳鴿、脆肉鯇、炸鯪魚球;以前歧江邊有酒樓,那時還是算碟計錢的年代,有些客人吃完點心便把碟拋進河裡,水退後,泥岸上都是碟子;小欖菊花展六十年一大展,十年一中展,一年一小展;去年辦了第一屆脆肉鯇節……關於詹園,她說:「這是中山大宅門,建於1998年,是仿古建築,由主人黃遠新親自設計。他早年偷渡至澳門,做生意致富後,想在家鄉為母親建造一處頤養天年的居所,便從蘇州請來園林工匠用了五年建成以母親姓氏命名的詹園。」但母親搬進來之後,只在詹園住了一年。「之前有人猜她是仙遊去了,不,她只是住在這麼大的地方覺得悶,後來便給兒子接到澳門團圓了。」
2010-07-22
只緣身在此中山(1)
中山,粵南廣州之鄰,一直想去而未去,只往珠海時經過,以及多年前自由行去過邊緣民眾鎮一個叫嶺南水鄉的旅遊景區,住了一晚,吃過水鄉三寶(魚乾、蝦乾、螺乾),坐過快艇貼著河涌轉了一圈。
香港的新移民導遊阿珍對團友說:「現在是你們欠著我,不是我欠著你,你這輩子不還,下輩子也要還出來。」這讓人爆血管的態度其實是殯儀服務,已激死一條命,真是欠揍。內地又如何?團費雖然低,團友仍可玩得高高興興嗎?
我和即期星期一到樓下的南湖國旅詢問,有去中山的一日遊嗎?「有,摘龍眼的49元,去詹園的79元,兩團都有三個購物點。」我們選了後者,行程寫得很詳細,會去那幾個地方,每個地方逗留多久,連中午的團餐會吃那十一道菜都列明清楚。即期問:「在購物點一定要買東西的嗎?」旅行社女職員微笑說:「當然不用。」
如果自由行,坐汽車往回廣州中山雙程約100元,詹園是這天唯一要收入場費的景點,散客門票60元,光這兩項加起來,已是團費的兩倍了。光靠團費,旅行社能收回一餐一票、大巴的路費油錢、一個司機、兩個導遊的成本嗎?他們跟購物點的利益關係是怎麼樣的?我不知道。但既然這是廉宜的非純玩團,我們也好好配合,叫我們在購物點裡跟大隊走便走、「聽課」便聽;幸好講者都像超市裡擺攤位賣菜刀的推銷員一樣,說話不悶,內容甚至有點天馬行空、匪夷所思,挺有趣的。
團友來玩,很多也想買點手信,能不能說服他們消費,便要看購物點員工的口才與能耐。至於導遊,如果他們的報酬不跟團友買了多少東西掛鈎,他們便可專心做好以客為先的本分。昨天的中山之旅早上七點半開車,晚上八點回到廣州,兩個年輕女導遊全程都服務到位,團友都衷心鼓掌讚賞。三個購物點也都不強來,不說讓人難堪的話,甚至有點娛樂性。所以,這天的低價團算是三贏了,如果旅行社沒虧本的話。
香港的新移民導遊阿珍對團友說:「現在是你們欠著我,不是我欠著你,你這輩子不還,下輩子也要還出來。」這讓人爆血管的態度其實是殯儀服務,已激死一條命,真是欠揍。內地又如何?團費雖然低,團友仍可玩得高高興興嗎?
我和即期星期一到樓下的南湖國旅詢問,有去中山的一日遊嗎?「有,摘龍眼的49元,去詹園的79元,兩團都有三個購物點。」我們選了後者,行程寫得很詳細,會去那幾個地方,每個地方逗留多久,連中午的團餐會吃那十一道菜都列明清楚。即期問:「在購物點一定要買東西的嗎?」旅行社女職員微笑說:「當然不用。」
如果自由行,坐汽車往回廣州中山雙程約100元,詹園是這天唯一要收入場費的景點,散客門票60元,光這兩項加起來,已是團費的兩倍了。光靠團費,旅行社能收回一餐一票、大巴的路費油錢、一個司機、兩個導遊的成本嗎?他們跟購物點的利益關係是怎麼樣的?我不知道。但既然這是廉宜的非純玩團,我們也好好配合,叫我們在購物點裡跟大隊走便走、「聽課」便聽;幸好講者都像超市裡擺攤位賣菜刀的推銷員一樣,說話不悶,內容甚至有點天馬行空、匪夷所思,挺有趣的。
團友來玩,很多也想買點手信,能不能說服他們消費,便要看購物點員工的口才與能耐。至於導遊,如果他們的報酬不跟團友買了多少東西掛鈎,他們便可專心做好以客為先的本分。昨天的中山之旅早上七點半開車,晚上八點回到廣州,兩個年輕女導遊全程都服務到位,團友都衷心鼓掌讚賞。三個購物點也都不強來,不說讓人難堪的話,甚至有點娛樂性。所以,這天的低價團算是三贏了,如果旅行社沒虧本的話。
2010-07-20
悲喜的周圍的事


前天看了橋口亮輔的《周圍的事》(台譯《幸福的彼端》),是《東京鐵塔》作者lily franky的跨界處女作,飾演他太太的木村多江則憑本片當了兩三個影后。今早深夜寫字時語無倫次,醒來重看也搖一搖頭;這電影怎樣好?還是看看別人精闢的評論好了,作者十卫二,刊於豆瓣。
《周圍的事》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從90年代初到新世紀初,準確來講是1993年到2000年(2001年?)。橋口採用了一個冒險做法,把一對普通夫妻的生活經歷鋪開來說。不同的年份數字,不同的段落劃分,碎片化看似不可避免。橋口亮輔還選擇法庭畫家這一比較特殊的行業,通過一些要案大案,帶出了這一時期的社會氣候和人心浮動。……
《周圍的事》中法庭戲佔據了不小篇幅,反之像北海道地震、阪神大地震、二十號颱風等天災,影片用電視新聞做了一筆帶過的處理。比起天災,法庭上活生生的人禍才是橋口所要關注的重點——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人與社會之間所產生的影響。……
開頭是1993年的冬天,出現片名後又前推了半年,從1993年的夏天講起,不過沒什麼可多說,影片故事主要集中在夏季前後講述。一度以為,表現翔子的內心冰冷和精神混亂,用冬天的寒意再恰當不過。然而,那一場雪並沒有如期想中立馬到來。在翔子走出低谷的時候,影片第一次出現滿天飄雪。那一段故事插入了外景風光,有蔚藍的天空,夫妻兩人開著車在路上。在一部以室內戲份為主的電影裏,這一類時刻的出現無疑都帶有特殊意義。……
這個家庭應該是非常典型的現代日本年輕家庭,與親人有聯繫來往,但親人們對於翔子的痛苦似乎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因此翔子的痛苦只能轉化到了金尾身上。他要跑兩份工作,法庭上繪畫,帶班教學畫。回到家裏,他又要照顧翔子,也做點家務如淘米做飯。金尾裏外兩頭忙,串起了法庭上的社會大事和自身的小家庭。人在法庭,他入其內出其外,成為反映人與社會聯繫的一個觀察點。
金尾有一定的性格魅力,他的笑容親切,言語不多,工作認真,確實容易獲得別人好感。跟兩位老前輩的和好關係,後來在內部受到重視,都是金尾個人優勢的反映。
開頭他與女顧客談笑風生,中間收好女同事被踩掉的鞋跟,後面跟畫廊女人的眉目相對。看上去他多少有點故事,但影片就是不明說。那就當他多少有點嫌疑,不過金尾從沒直接傷害翔子,相反,只有他一個人能真正保護到翔子。……
女兒的陰影占去了全片近一半的片長,翔子變得魂不守舍,整個人也不大正常。……依照翔子的章法計畫,看得出她多麼希望有一個孩子,然而上天不公,他們遭到了流產絕育的接連打擊。女兒流產後,緊接著是田中案件,專門殺害幼女。片中選取的案件,大多是有涉及到孩子,無形中跟金尾夫婦的人生痛楚有靠近之意。回顧一下翔子崩潰的那一場戲裏,翔子先是對簽售書籍有難言之隱,孩子與愛,看在眼裏都是折磨。她走出洗手間,倉促中撞到了一個小女孩,她掩面想哭卻找不到一個偏僻角落。
女兒對於金尾的影響,他中間有次謝絕了任務,原因還是跟孩子有關。這人看上去沒有妻子那麼憂心過慮,只是從金尾藏著的畫像,聚餐時哄孩子的一些細節。他對亡女的愛,並不比妻子少,只不過他還要維持家庭運轉,必須自我控制。
翔子與母親那一段,母親替人拔火罐放血,排毒祛瘀。翔子對此不大認可,說起來她缺少的正是一個有效的疏通手段,去除陰影,化解硬結。後來,她找到了治療藥方,跟丈夫一樣,開始畫畫。
“走出新天地”一段,翔子給畫上色,耐心地點、蘸、塗、抹,綠色的葉子、金黃色的花瓣,令人印象深刻。翔子把壓抑凝固的情感釋放到了紙上的番茄、楓葉和向日葵,又在完成的作品上找回許久不見的快樂。給生活上色,原來能夠如此輕易完成。外面的一草一木,本是斑斕多彩、生機勃勃,之前的翔子難驅陰暗,所以眼中是滿目蒼痍。
從常人角度來看,作畫並非一個絕佳選擇——怎麼看都像是閒暇愛好。不過能找到心靈歸屬,其他倒也好說。這可能是橋口的偏好設置,用翔子的提筆與金尾的繪畫做進一步呼應,夫妻同心,利用繪畫彼此達到了默契交流。再有一點不應忽視的因素,金尾身在法庭,畫的都是人物,縱使不全是大奸大惡之徒,卻亦非善類。翔子上色所畫的,多是植物的葉子、花朵、果實。有人有物,全然不同卻能相處圓滿。生活是什麼樣的,取決於你記下的那一面,也要看你有什麼樣的人生心態。
一個不景氣的年代,《周圍的事》裏的主人公看上去似乎更該關心周圍大事。然而片中主角配角,無論人們身在何處,對電視裏的新聞報導表現出來的情緒反應是不大關心。無論颱風地震火災還是海嘯,眼前的生活確實不會發生什麼大的變動,根本不用過度操心。到了90年代,日本早是世界前列的發達國家,與近鄰國家相比沒有極權主義的陰影和迫害,小人物被毀被深刻改變的情景也比較少見,頂多就是一些社會缺陷、左右輪替。而韓國電影裏,獨裁政府的時代罪惡到90年代還要不時發作,至於中國相信以後自有說法。
這些事情真的沒怎麼影響到普通民眾?不知道。但有一樣東西他們是肯定關注的,那就是錢,經濟不景氣時眾人更加關心著口袋裏的金錢還有房價。他們沒有被周圍的大事所深深影響,卻難以逃脫潛移默化,不過掩蓋在了表面之下。
整個90年代,日本社會還有政府頻繁改組、二戰終結50周年等大事,對於影片裏的嬰兒流產,依然是弦外有音。流產對翔子一人的影響有那麼大?照理日本國民的生育率很低,年輕人應該是不要孩子才對。金尾夫婦想到一個孩子卻得不到,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外在反映?1994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一個“天使計畫”,試圖鼓勵生育,應對銀髮危機,結果該計畫宣告失敗。
翔子從幸福到悲傷的複雜心理,最大的牽連來自雅子皇妃的婚事。雅子在1993年跟皇太子德仁成親,舉國上下都希望著她早日產子,結果她的肚子就是遲遲沒有動靜。93年的一次喜訊落得空歡喜,中間雅子還有過流產被爆出患上憂鬱症,總之生活得一團糟,直到2001年產下女兒愛子。日本菊花王朝一直有繼承問題的困擾,相關內容新聞多有報導。對日本國民來說,只有懷上一個孩子才能給未來留有希望,不需要承擔斷代絕孫的風險。
橋口設置翔子懷孕流產,預示著好時代結束的同時還包含有某種希望的破滅,世界上最老皇室的危機與日本社會的現實危機,它們跟翔子的生命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隱藏的疑問可能是這樣,一個孩子究竟有多重要?翔子的絕育之狠就在這裏,如果沒有這個期盼中的孩子,是不是所有人都要停住人生腳步……
真的沒有,又能如何?《周圍的事》回答說。
《周圍的事》裏沒有出現一個總教經驗的角色,會站在鏡頭前面,意味深長地說生活該怎樣我們該怎辦。反而翔子母親那樣的人物,卻道出了婚姻不幸的秘密,本片要點正是不幸之外的幸福。
《周圍的事》要讓觀眾去理解金尾和翔子,而不是利用兩人的經驗總結來進行說教,告訴人們社會不景氣路該往哪走,如何承受“孩子希望”的破滅。再次回到90年代的日本社會,看似持續蕭條,看似不再有轉機,金尾夫婦只是用行動作出了走下去的回應。在人與社會的聯繫影響上,影片與講述現代家庭危機的《東京奏鳴曲》有相似之處,只是《周圍的事》要來得更加緊密些,更有一整個階段的時代氛圍。
橋口亮輔給出的人生觀和婚姻觀,觀眾只需要理解與品味,就像翔子喝下的那碗茶,前面慢工細活的程式是如何繁瑣,口渴難耐跟心急如焚是喝不下的。它也可以是那些頂板上的花草圖,沒有充足準備和心平氣和,顯然也是完成不了。
一口吃了一小時


鯊鯊的小梅,月薪1200,算起來時薪約5元人民幣。
香港關於最低工資的立法,雖然經過差點兒破紀錄的對稿宣讀發言與連串修訂大部分被否決而最終給通過,然後定論那是隨著生活所謂的前進,都只是一場很快給遺忘卻大部分需要去扶持對象都不能受惠的閙劇。一場戲而已。
很明顯,這個尋求不變的特區有所偏袒,而他們竟然要擺出一副開誠布公霎動即引社會學的經據經濟學的典逃脫責任,讓很多人自自然然或感到憤怒或莫名其妙,尤其看到真的有很多人都不能好好過日子之後;而這些非小眾聲音弱得迹近一段南音:南風有信,秋月無邊,亏我思嬌情結,好比度日如年。
過得好一點的聽不了或聽不真切。菜園村以及給因為發展的名兒而被剝削的民眾,大部分都沒那個精力去鍥而不捨討一個公道,而且也常去從大局著想或心甘情願或迫於無奈去接去受那一把委屈,而已。
定了一個要顧全貧窮人的方向又如何,那解決方法不是最低工資吧,從來都不是;如果沒改變那鼓吹屯積等待起錨待價而沽的快捷暴富心態,受難的都是那一撥實實在在胼手胝足的人們,就算兩三月後那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是33元又如何?那不過鬧劇一場而已。
鯊鯊結束前,問小梅去別處上班好嗎,人工一樣,而可幹活少一小時,她說好呀,大家口頭承諾。後來到了前一天,打她的電話聯繫不了,真的希望她在過著好好的日子,或好好的過著日子。
那天去飲茶,我和即期點了一桌子;邊吃算算,一口吃了一小時。
所以,最終問題不是有沒有最低工資,有答案的話那不是33,是對彼此好不好。而把好不好聲淚俱下呼嘯而促成為法案,煞有介事卻其實無能為力地去所謂執行,只是荒謬的,一場動畫戲而己。
2010-07-18
易製紅酒可樂汁
喜歡做菜的人是有福的,街市是咱們的遊樂場。走遠一點去中大的市場,就當作是晨運,並順道吃早餐,前一天看了台灣的旅遊節目介紹山西,心裡頭總有一碗麵,於是昨天便去家對面廿四小時營業的清真小店吃牛肉拉麵,先解一半饞。
沒買多少東西,上個星期天吃剩的紅酒可樂汁還在冰箱裡,或不能放太久,便買些雞翼、排骨準備安哥,絲瓜、草菇可以炒可以做湯,兩個人吃,已很豐盛。結果,即期加上儲備著的牛丸、番茄與雞蛋,變出五碟菜來。
她做菜時我進廚房,她問幹什麼?我說:「來偷師,但這紅酒可樂汁好像是我教你的。」她說:「不是你,是阿蘇。」我心想,是嗎?反正我現在已不太會做了。這東西最好的,是有什麼喝剩的大瓶裝可樂或廉價紅酒不用浪費,而且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凍肉先出水備用,醬汁裡除了紅酒與可樂,還要加幾片薑及醬油煮一下,分量大概隨意就是,然後把肉放在裡面泡溫泉,泡到臉皮變顏色便可上碟。
沒買多少東西,上個星期天吃剩的紅酒可樂汁還在冰箱裡,或不能放太久,便買些雞翼、排骨準備安哥,絲瓜、草菇可以炒可以做湯,兩個人吃,已很豐盛。結果,即期加上儲備著的牛丸、番茄與雞蛋,變出五碟菜來。
她做菜時我進廚房,她問幹什麼?我說:「來偷師,但這紅酒可樂汁好像是我教你的。」她說:「不是你,是阿蘇。」我心想,是嗎?反正我現在已不太會做了。這東西最好的,是有什麼喝剩的大瓶裝可樂或廉價紅酒不用浪費,而且成功率接近百分之百;凍肉先出水備用,醬汁裡除了紅酒與可樂,還要加幾片薑及醬油煮一下,分量大概隨意就是,然後把肉放在裡面泡溫泉,泡到臉皮變顏色便可上碟。
2010-07-16
2010-07-15
挪威的森林電影




今天讀報,才知道有人在拍《挪威的森林》;拍攝其實已完成,預計年底上映。
原來導演是越南人陳英雄,他作品不多,每一齣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兩年前的《I Come With the Rain(伴雨行/幻雨追緝)》,集齊美日韓港小生,但評語毁多於譽,很多人都說沒看懂,所以也一直沒看。
原來攝影指導是台灣人李屏賓,他是侯孝賢的最佳搭擋,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www.letthewindcarryme.com)剛剛奪得台北電影獎的最高榮譽百萬首獎。由台灣女子姜秀瓊與香港男人關本良共同執導的紀錄片好像是用35mm菲林拍攝的,而李屏賓掌機的《挪威的森林》倒是用高清數碼機器拍攝。
原來李屏賓心裡有點不爽,認為「那其實就是不需要像我這樣經驗的人去拍影像了」。他認為數碼攝影可以立即從螢幕上看到成果並立即修正,成果也可以用電腦修改,而「如果所有東西最後都以電腦去修改的話,那這些東西就已經不屬於藝術了。而底片常常是未知的、不確定的,是一個化學變化的,有點像畫畫」。
原來即期在赤泥坪盧先生盧太太家裡拿的台灣版《挪威的森林》仍然未歸還,還放在家裡,也不知她看了沒有。
原來盧先生借我的兩本台灣版《1Q84》仍然放在家裡的兩張桌上,還是只看了幾十頁。
想找一找《挪威的森林》的電影海報,可能還沒出,沒找到;卻見不同版本的小說封面。今天的報道是個好消息,電影獲准使用The Beatles的《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作為主題曲;有這首歌,才有這本小說,而小說令更多人去聽這歌,甚至去聽The Beatles。如果電影裡聽不到這歌,就像叉燒包裡沒有叉燒,KTV裡不准唱歌。我猜,村上春樹在為小說命名時滲進了自己的創意,以他的英文程度,他該知道歌裡面的這個wood不是森林,只是木頭而已。
2010-07-1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