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8

親親馬屎埔的土地8


十多年前曾在聯和墟附近居住約一年,閒時偶爾到處散步,但真想不起有沒有進過馬屎埔,大概沒有。八月十三日星期一進村走了快兩個小時,經歷晴陰雨,感覺那好地方像龍門客棧,各路人馬明目張膽暗裡角力:地產商收地囤積「閒人免進的私家重地」為建高樓豪宅做準備;政府銳意發展粉嶺北,說要「增加土地供應,解決市民住屋問題」;保育人士及農民主張「不要被融合,踢走發展主義,還地於農,城鄉共生,永續香港」。後者聲音最大勢力最弱,我悲觀地覺得,馬屎埔的綠地最終難逃被拔高成對面的高樓的命運,甚至連原名也不保,如陰澳或大尾督給粉飾美化成欣澳和大美督般,像村前那條多年前開闢的新道路叫馬適路,若干年後,這裡只餘下馬適埔或馬色埔,以及打開後見到的是無數窗戶的窗戶。

村裡的馬寶寶社區農場(mapopo.wordpress.com)以他們的角度介紹了馬屎埔的故事:

在粉嶺梧桐河畔,有一條靜靜的農村。她的名字叫馬屎埔,今年六十歲了。大部份村民早在五十年代便從廣東省移民到此,尋找安穩的生活。他們向原居民地主租地種田,漸漸建立新的家園,築起了這條農村──馬屎埔。至今,仍有約一百戶以此為家,大多是紮根此地數十載的老農戶。不少家庭更仍然以種田維生,亦有農夫以永續方法種植有機菜,回收社區廚餘自製堆肥養土護地,生產優質農產回饋社區。每天生生不息地維繫著家園,讓街坊、貓狗、花鳥蟲魚,也繼續快樂生活、開枝散葉。

也許,你未曾聽說過這個農村故事,而只聽過這麼一句話:「這裡要發展了。」

然而,發展什麼呢?由誰、為何、為誰、如何發展……? 又,不這樣發展,可以嗎?以下,我們整理了些資料,希望你了解一下。不只為了生態、農田,或被拆遷的村民,而是為了香港──我們的家。還有,城市權利、社會公義的問題。

一. 發展什麼?

特首於2007/08施政報告提出「新界東北三合一新發展區」,建議於粉嶺北、古洞北、坪輋/打鼓領三地興建新市鎮,容納十三萬人口。

二. 發展來臨了嗎?

政府仍未決定是否執行。預計於2012/13年完成研究,若執行,最快會於2016年動工。可是,政府的發展未到,地產商的破壞先臨。事實上,地產商於過往十數年,已分別於馬屎埔村(恆基)、石湖新村(新世界)及天平山村(新鴻基)不斷囤積農地。因土地主要由非居於村內的「原居民」擁有,他們賣地予商人後,租戶便不斷遭到迫遷。半夜致電騷擾、誘騙簽署不合理條款、發律師信無理控告是常有之事;更曾妄顧居民及工人健康,於村內胡亂破壞石棉;近日則以拆屋為名不斷滋擾村民生活。雖然如此,粉嶺北四村仍有大約六百戶居住,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愛這個家。

三. 為何發展?為誰發展

只要細心想想,你會發現,原來我們根本不需要這個主要為大財團服務的新市鎮。

發展理據難成立:政府說在2030年,香港人口會增長至840萬。然而,2011年只有約710萬,過去十年的平均人口增長率亦只有約0.56%。不足廿年內,增加百多萬人口,可能嗎?

計劃內容問題多:以私人發展為主,與民生較關切的公屋用地只佔全數土地約6%。

各區計劃簡列如下:

粉嶺北
只有兩成土地作公共用途,其餘八成為可高達35層樓的私人發展
摧毀農田生態,並破壞現時梧桐河兩岸景色。

古洞北
私人項目佔總發展面積約三分之二
非原居民村落將被建為大商場
塱原濕地劃為「綜合發展及自然保育改善區」,為地產發展開綠燈

坪輋/ 打鼓嶺
坪輋現時主要為有機農田,建議發展為私人低密度住宅,恐會成為專屬富人的「門禁社區」(Gated-community)

打鼓嶺作「特殊工業」,然而,有關用地需求成疑:去年科學園之租用率不足85%,卻已加建第III期;將軍澳工業邨有二十公頃土地長年閒置。

四. 如何發展?「公私營合作」?

政府打算以「公私營合作」方式執行計劃,雖至今未有明確交待內容,但從文件的蛛絲馬跡以及現實情況,可歸納為以下步驟:

合併土地 : 政府宣佈計劃,給予時間讓發展商兼併土地
協商發展 : 地產商繒畫心儀的發展藍圖交予政府,後者配合規劃
交換土地 : 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強迫不願賣地的小地主交出土地。地產商再以位置較差的地,向政府換來心儀土地。然後,只須付出與政府官員黑箱作業、自行商議的補地價金額,便可更改土地用途作私人發展。
造成問題: 1. 租戶失去了應有的選擇權利與政策保障 2. 市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失去參與規劃及共同決定城市未來的公民權利 3. 補地價方式令人擔憂官員慷市民之慨,「紅灣半島」之官商勾結情況再現

五.「發展迷思」— 私人發展,也可達到「公眾利益」?

也許有人認為,即使以私人發展為主,若能興建更多房屋,便可調整樓價讓市民「上車」。然而,其實樓價、房屋供應、住宅用地供應之間,並無必然關係。事實上,香港不是沒有樓,只是沒有我們買得起的樓;樓價高企,有很多內外因素,卻絕非「冇地起樓」。只是,擁有這些土地的地產商,不會因為你的焦急而加快建樓。例如,恒基坐擁接近1,000萬平方呎「可供發展土地儲備」,新鴻基則有1,700萬平方呎。換言之,政府再賣地或批地,也只是繼續豐富地產商的土地儲備。無論短期或長遠而言,皆非香港市民的福祉。

六. 發展,又如何?我們會失去甚麼?

新界東北數十條非原居民鄉村被拆毀、逾萬村民及他們的貓狗失去家園
近千公頃良田與整個生態系統被石屎掩埋,永難復原
掩埋土地原有的無限可能性,農村人珍愛土地、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
市民大眾被奪去了參與決定城市現在與未來的城市權利
我們與子孫在香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機會

政府的建議,無論在經濟、社會、環境上,皆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將有限的土地及自然資源逐漸吞噬,將本來人人不分貧富皆可共享的空間,偷偷變為只有富人能享用及炒賣的商品;一切基建費用、環境污染、失去生態的代價,卻由整個社會共同承擔,而少數的富人卻可不斷圖利,累積資本再去開發及破壞另一塊土地。社會貧富更加懸殊,亦進一步收窄市民的生活空間及選擇權利。

七. 另類發展方式?本土農業?

我們需要的「發展」,應該要從環境及社會公義(更公平的資源分配)入手
「發展」不是起樓的代名詞,發展本土農業、社區經濟網絡,也可以是一種發展
想像這樣一種發展方式:
--維持現時農村原貌及村民自主生活,由政府/市民集資回購地產商囤積之
--土地重新開墾被商閒置多年的荒地,公開讓市民及街坊租用耕地
--並定期舉辦對外的導賞團,介紹本土永續農業及生態價值
--讓市民及後代均可真正共享這一片土地

八. 我可以怎樣幫手?

1) 與親友分享馬屎埔村的故事,上載照片、片段及你的感想到facebook/blog
2) 參與導賞團或工作坊,了解發展問題、村裡現況,擴闊對鄉郊生活的想像
3) 支持本土有機農業,向馬寶寶社區農墟/本地農友們購買有機蔬菜及農產品
4) 認識及實踐你的城市權利,於政府就發展計劃舉行的公眾諮詢發表意見,反對計劃
5) 正視地產商囤積農地問題,要求重新出租或賣出土地予農民實踐永續農業
6) 於生活上身體力行,由自身出發,珍惜土地上各種天賦的生命,持續發展你和土地一脈相連的關係

未來,我們可以在一個怎樣的城市,過怎樣的生活,就取決於今天的行動與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