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6

過去時代的未來 5


時間遊人The Past is Continuing是個有趣的展覽,其中在徐展堂收藏館裡的那些歷史文物遇上當代藝術特別讓人會心一笑。立場新聞介紹:

文化博物館開幕 15 年,常設展廳的歷史文物或者你都已經看過,歷久常新可以怎樣發生?那時候的東西,如何賦予這年頭的意義,通過藝術叫古今對話得以落實?

該館近日開幕的「時間遊人」展覽沒有個別的陳示場地,18 名本地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潛伏於博物館不同角落:有的在放置在走廊、樓梯間,低調而不起眼;有的與文物並處於櫥窗之後,兩者互相呼應;有的在展廳中「另起爐灶」,裝作歷史藏品,混淆視聽……負責項目的一級助理館長羅欣欣稱,透過將今日藝術介入昔日文物,重新探索述說歷史的可能,希望計劃能夠帶領觀眾「見過去,想現在,展未來。」

「早在兩年前,我們開始思考導賞服務以外,還可以怎樣幫助他們了解,歷史藏品與自己的關係?」羅欣欣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表示,歷史總是讓人覺得距離自己很遙遠,但其實過去零碎的事情影響著今天的組成。

策展團隊進行初期研究,發現古今不對立並非新概念。英國哲學家 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提出「過去不是死去,今日依然存在」,歷史學家 E.H Carr 又言:「歷史是過去和現在的不斷對話」,叫羅欣欣等人決心推出一場歷史文物與當代藝術 crossover 的展覽。思前想後,團隊覺得時空列車還是最適合串連作品的意象,故以「時間遊人」作為計劃的包裝。

當代藝術直接介入歷史展廳,可說是香港博物館展覽中,前無古人的實驗。羅欣欣憶述提出對話意念時,館方上下都十分支持。博物館邀請 18 名本土藝術家,包括:周俊輝、林東鵬、李慧嫻、鄧國騫、the pancakes、曾章成、黃照達等,在館方導賞下參觀常設展廳,由藝術家選擇有趣藏品,再提出「對話建議」,最終促成 26 組作品。

展覽小冊子用上「我」的視角,述說一場與藝術家同行的時間旅程。內容流露的歷史觀,需要大量閱讀濾成,每句「設計對白」也得與藝術家商討,務求做到自然不造作的效果,讓參觀者可以輕鬆閱讀歷史。前期功夫不少,羅欣欣也坦言展覽細節很多,「需要時間、力氣準備,但過程好開心」。

「觀展也有一定難度。」羅欣欣笑言,展品散落博物館各處,即使館方提供地圖指引,參觀者要找出所有作品也絕不容易,「不像平日的展覽,參觀者在固定場地遊覽,不怎會遺漏展品。加上當代藝術品的本質,也為我們的常設展館的文物藏品帶來新的活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