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6

逍遙法外走路末日公投


1025週末,佔運第二十八天,四點起,古印新名片,背面列了幾項業務,改了一下,law and order第六季雖是二十年前的老劇,仍然看得過癮,新劇how to get away with murder(大陸譯逍遙法外)挺多人喜歡,這天看頭三集,有棄的可能,微信有七八秒的微影片,即期說Leung's Family應該開個微信群組,早餐蒸粟米豆沙包,0521發來下午茶單,整理一下,萬里上了第1001期的飲食男女,他的山泉居做了很多手工及有關廣府文化的產品,前一天寫字樓也搬到大幹圍,成了鄰居。對面街市開了新的餃子檔,嘗過好吃,和即期上去看一看後獨自走走,大踏步至海聯路吃潮汕肥牛河,經東曉路去石涌口,在濱江吃熊記的雞雜粥,再緩步珠江泳場看幾條犬游泳。西梅專題枱紙,康熙來了,晚餐冬瓜白貝紅蘿蔔菇菇豬膶瘦肉裙帶菜湯、冬菇肉粟米肉紫菜肉韮菜肉韮黃肉餃子(兩人共吃一公斤共四十八隻,以老乾媽辣椒油豉油麻油黑醋混醬點吃)、即期牌消化餅底芝士餅,我係小廚神。喜歡逍遙法外裡的katie findlay(她演過第一季的the killing),1990年生作品不多,下了她當配角的the philosophers(大陸譯末日哲學家)晚飯後看,原來在香港有上映,叫末日公投,電影拍得一般(某網民語:想裝逼卻沒裝好),但題材與形式挺有趣,豆瓣簡介這樣寫:「哲学生以抽签决定身份和技能。为延续人类命脉,他们需运用哲学逻辑,公开咨询并举手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物住进防空洞。聪明人比好人有资格留低?工程师的价值比诗人重要?一票延续一命,要牺牲谁去成就社会? 」摘錄無一物饲养员刘所寫的評論〈炮灰的逆袭〉:

逻辑有边界,就像牛顿三定律,它有适用范围,超出了适用范围就要用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来解释。假设apocalypse的情况,就超出了逻辑的适用范围,所以逻辑就成了野蛮。这点在对诗人的两次枪毙中已经得到了诠释。最初面临灾难时的选择,可以用两条逻辑概括:1、种族延续,2、重建文明。所以,必须男女搭配,必须社会精英,必须有迫在眉睫能应用的技能。于是,丧失个人,集体霸权,团灭而终。严丝合缝的逻辑,却惨遭失败,一心规划着更好的未来,却根本没有未来。简直是让人抓狂的剧情走向,我看着都着急——一定有哪里不对,不可能走不通。当然电影里不可能模拟成百上千次,所以我心底里还是觉得靠逻辑走不通这个结论有些武断,如果他们真的抱着种族延续和重建文明的决心走下去,产生为了集体而放弃个人的决心,我觉得能行。毕竟人类的老祖宗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如果电影这么拍,那就是一部歌颂集体文明,描绘种族历史的史诗片。有点主流思想的意思。

可是这部电影给出了第二种思考角度,就是个人。无数史诗片中有无数路人甲乙丙丁出场,上来就被历史的主角斩于马下,成为炮灰。每看到这幕,我都会有点同情,虽是炮灰,但也是爹妈生,爹妈养,爹妈宝贝的人,而且谁来决定你是不是炮灰,搞不好我出现在那个时代,我就是那个炮灰。而作为一个炮灰,我将如何生活呢?假设我预先知道了我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就是出场3秒被人斩于马下,那么我还活着干嘛?历史对于我这种炮灰角色,不会多浪费一笔来交代,那么我生存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就陷于了一个无解的思考,如果个人生存的意义由他对集体的贡献来评价,那么对集体来说,贡献小的人就没有生存的意义。这是用常规的逻辑来解个人的问题,就像用牛顿三定律来解微观物理问题。我想这部电影就是重点要指出这种谬误,聊一聊个人成为集体傀儡之外的解。这就联系上了电影的地理背景,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包括教室的布置,总感觉透出佛教意味。一帮绝对属于西方的学生和老师,为什么要设定东方的地理背景,为什么不是欧洲或者美国的一间教室?再结合女主最后的独白,我认为可以这样解读——个人的生存的意义不在未来,不在集体,不在历史,不在文明,而在当下——“如是降服其心”!西方人确实也是如此总结东方智慧的,可以参考《活在当下》这本书,还有林林总总,不甚枚举。所以,女主在最后的选人阶段,抛弃了西方的逻辑,选择了东方的智慧,放下了种族和文明的重担,而选择作为一个个体,活在当下,充实生活,感谢已有,最后坦然接受死亡。同时也就消解了炮灰的问题——因为作为个体,谁也不是炮灰。

至于师生恋和老师最后三种结局的设想,我认为是对三个试验结果的呼应。同时也否定了电影中“哲学之于现实,就像手淫之于性爱”的论述,因为拥有三种不同观念的人,会有产生三个不同的结果。Part 1,惟生存为意义,就会沦为只会进食的行尸走肉;Part 2,惟结果为意义,那么就会在无果时走向自我毁灭;Part 3,放下所有意义,即刻开释,见一切美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