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很多的台灣電影都不能看得完,只看了十分鐘至半小時不等便睡著或選擇看別的,如《一席之地》、《一頁台北》、《父後七日》、《台北星期天》、《茱麗葉》、《拍賣春天》、《不能沒有你》、《當愛來的時候》、《第四張畫》等等。是自己狀態不佳?是電影真的拖沓?還是適宜在電影院裡專心看?前天把《第四張畫》按出來重看,它為一眾兄弟姊妹扳回不少印象分,如葡萄美酒醒得差不多,那香氣自會散發,入口醇厚,餘韻悠長。
小主角繪畫的四張畫分別是父親的遺照、朋友的長處、夢境中的哥哥,以及終場時的自己。文藝味濃的故事原來甚多推理的元素:媽媽去了哪?媽媽是哪裡人?媽媽為什麼坐牢?後父是幹什麼的?那嬰孩是誰?哥哥去了哪?他真的是失蹤了?……導演很懂得以影像讓觀眾心裡生出問號,然後延時在角色的對話中解答,如給口渴的人喝下一口冰凍的可樂。 除了攝影出色,演員的表現也精彩,校工金士杰面惡心善,後父戴立忍「唔聲唔聲嚇你一驚」,媽媽郝蕾一直追求幸福一直委曲求全,他們都是「狠」角色,而狠得各有內涵;小主角畢曉海是整套電影的骨與肉,而他不但支撐得起,還讓它昂首挺胸。
導演鍾孟宏的前作《停車》只看了十多分鐘便給「停止」,看完《第四張畫》便想重看,其他沒看完的也會輪著多給一次播放的機會,希望最終發現它們都如《第四張畫》是好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