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3
2009-02-20
西安(215b)
腿發軟,下城牆的樓梯要半步半步走,我笑說:「單車繞城牆,就是為了這種雙腿不受控制的感覺。」那時已過了中午,我們趕緊打的去陝西歷史博物館拿門票;近年不少省級博物館都免費開放,那是德政。這館又有什麼好東西看?
「陝西省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個王朝的都城,歷時達1100多年之久,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僅帝王陵墓就有70多座。早在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來西安參觀設在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就指出:陝西文物很多,展室狹小,在適當時候新建一個博物館,地點可選在大雁塔附近。
「1991年6月20日,按照周總理的遺願建成並正式開館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無論在博物館的建築、內部設施或陳列的展品方面都是高水平的,堪稱我國博物館之最。這座由著名女建築師張錦秋設計的建築,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這裡館藏文物多達37萬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拿了免費參觀券,先吃午飯,隨便選了最近的旺角樓酒家,點了些簡單清淡的家常菜,如棒棒雞、炸黃魚、肉丸大白菜、京醬肉絲百頁餅、洋葱木耳、黃醬黃瓜、三鮮湯、兩碗手扯麵等,不抱期望而意外滿足,飯前飯後甜品是扮聖誕老人鬍子的綿花糖。
看完博物館,還有幾小時便天黑,先打的去大雁塔/大慈恩寺。這裡像剛翻新,失去了古味,再感受不到幾多歷史的痕跡,彷彿純粹為遊客而存在,而且登塔而另外購票,罪過罪過,如果沒時間,可以不來。
大慈恩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報答生母文德皇後的慈恩,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於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稱為「大慈恩寺」。由於高僧玄奘主持該寺,故此寺地位、名聲大大提高。加之寺內多植名貴花草,如牡丹、芍藥等,因而常有不少王公貴族到寺院進香賞花,甚是熱鬧。唐末戰亂時,寺院損毀。今天的大慈恩寺是當時寺院的西園,為明末清初所重建。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奏請建造雁塔,到十月建成。初時塔為五層,磚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則天長安年間重修時改建為七層樓閣式磚塔,一直保存至今。該塔是為保存從印度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而建的,並葬有舍利子萬餘顆。據說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再打的去小雁塔,已停止售票,但我們有旅遊年票,仍能進。小雁塔可以爬上頂層,遠眺四周,有意思的是爬塔的過程,四周倒沒什麼風光。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坊,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一,成為了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景區裡還有西安博物院,前年才建成開館,我們沒時間細心看,也沒力氣慢慢逛,都寧願坐在大堂小休。
即期說,最後一天找家好一點的餐館吃晚飯吧,於是選了海底撈火鍋城,網上有人這樣點評:「四川火鍋,味道確實『好』,更關鍵的是這裡的服務——服務員臉上『自始至終都是會心的微笑』,『如影隨形,隨叫隨到』;等位的時候『免費送』檸檬水、黃豆、瓜子等,『免費』美甲、擦皮鞋——簡直『好』得『一塌糊塗』,會『深深打動』你,讓你明白『什麼叫顧客是上帝』。生意當然也很好,等位的陣容只能用『壯觀』來形容。『值得經常去』。」
我們六點多到,店外已坐著三三兩兩的二十幾人,幸好早上訂了房間,店方把吳女士(即即期)與其他訂座人的手機頭尾數字寫在門前白板上,一目了然。這頓飯著實吃得驚喜不斷,上面的點評竟然沒半點跨張,果然名不虛傳,讓人眼界大開,服務這麼貼心,員工這麼樂業,真的真的少見。來西安,這是必到的「景點」。
二月十六日,盧伉儷一早七點多便出發去機場,我獨個兒又走了一趟書院門、北院門、西羊市、北廣濟路,看西安人的早點時光。回到旅舍看了陣NBA全明星大賽,便跟老妖、阿春再去書院門買了些農民畫、皮影與陶塤。在樂樂吃完午飯,滿滿足足回家去。
「陝西省是中國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個王朝的都城,歷時達1100多年之久,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僅帝王陵墓就有70多座。早在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來西安參觀設在碑林的陝西省博物館時就指出:陝西文物很多,展室狹小,在適當時候新建一個博物館,地點可選在大雁塔附近。
「1991年6月20日,按照周總理的遺願建成並正式開館的陝西歷史博物館,無論在博物館的建築、內部設施或陳列的展品方面都是高水平的,堪稱我國博物館之最。這座由著名女建築師張錦秋設計的建築,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這裡館藏文物多達37萬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拿了免費參觀券,先吃午飯,隨便選了最近的旺角樓酒家,點了些簡單清淡的家常菜,如棒棒雞、炸黃魚、肉丸大白菜、京醬肉絲百頁餅、洋葱木耳、黃醬黃瓜、三鮮湯、兩碗手扯麵等,不抱期望而意外滿足,飯前飯後甜品是扮聖誕老人鬍子的綿花糖。
看完博物館,還有幾小時便天黑,先打的去大雁塔/大慈恩寺。這裡像剛翻新,失去了古味,再感受不到幾多歷史的痕跡,彷彿純粹為遊客而存在,而且登塔而另外購票,罪過罪過,如果沒時間,可以不來。
大慈恩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報答生母文德皇後的慈恩,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於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稱為「大慈恩寺」。由於高僧玄奘主持該寺,故此寺地位、名聲大大提高。加之寺內多植名貴花草,如牡丹、芍藥等,因而常有不少王公貴族到寺院進香賞花,甚是熱鬧。唐末戰亂時,寺院損毀。今天的大慈恩寺是當時寺院的西園,為明末清初所重建。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奏請建造雁塔,到十月建成。初時塔為五層,磚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則天長安年間重修時改建為七層樓閣式磚塔,一直保存至今。該塔是為保存從印度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而建的,並葬有舍利子萬餘顆。據說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再打的去小雁塔,已停止售票,但我們有旅遊年票,仍能進。小雁塔可以爬上頂層,遠眺四周,有意思的是爬塔的過程,四周倒沒什麼風光。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707-709),是唐代著名佛塔,位於大薦福寺內。薦福寺的原址在唐長安城的開化坊,創建於公元684年,原名獻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稱大薦福寺。唐中宗再次登基後,在開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園大門向北開,正好與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後薦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合一,成為了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
景區裡還有西安博物院,前年才建成開館,我們沒時間細心看,也沒力氣慢慢逛,都寧願坐在大堂小休。
即期說,最後一天找家好一點的餐館吃晚飯吧,於是選了海底撈火鍋城,網上有人這樣點評:「四川火鍋,味道確實『好』,更關鍵的是這裡的服務——服務員臉上『自始至終都是會心的微笑』,『如影隨形,隨叫隨到』;等位的時候『免費送』檸檬水、黃豆、瓜子等,『免費』美甲、擦皮鞋——簡直『好』得『一塌糊塗』,會『深深打動』你,讓你明白『什麼叫顧客是上帝』。生意當然也很好,等位的陣容只能用『壯觀』來形容。『值得經常去』。」
我們六點多到,店外已坐著三三兩兩的二十幾人,幸好早上訂了房間,店方把吳女士(即即期)與其他訂座人的手機頭尾數字寫在門前白板上,一目了然。這頓飯著實吃得驚喜不斷,上面的點評竟然沒半點跨張,果然名不虛傳,讓人眼界大開,服務這麼貼心,員工這麼樂業,真的真的少見。來西安,這是必到的「景點」。
二月十六日,盧伉儷一早七點多便出發去機場,我獨個兒又走了一趟書院門、北院門、西羊市、北廣濟路,看西安人的早點時光。回到旅舍看了陣NBA全明星大賽,便跟老妖、阿春再去書院門買了些農民畫、皮影與陶塤。在樂樂吃完午飯,滿滿足足回家去。
2009-02-19
西安(215a)
最後一個全日決定不去西線,先踏單車繞城一圈。到了東邊,有幾幅地的老房子已拆了九成九,只剩下一些「釘子房」,是捨不得走,還是不滿意遷拆安排,不知道;大喇叭不斷反覆勸告他們要顧及整體的發展……。十四公里路我們用了兩小時,其實慢慢踏慢慢看,花三四小時在這城牆上也值得。
一邊迎風前行,不妨一邊引吭高歌,我推薦大家唱這一首鄧惠欣主唱的:「誰在嘆息 夢中顛沛流浪 誰在冷風中 輕憶記當日遠方飄 門外滿風霜 漫天風雨門外 人在記憶中 心底有苦與樂笑與哭 夢中有幾多愁 朋友你可知道 塵世有幾多淚 誰在夢中 誰沒有煩惱 誰沒有惆悵 你不必問 你不必問 誰在嘆息 夢中顛沛流浪 人在冷風中 不知冷只覺是處門外」
我那天以為這首歌叫《牆內牆外》,回來一查才知叫《夢裡夢外》,那天也以為這歌是電影《牆內牆外》的主題曲,那也記錯了吧,電影的主題曲該是《心上的圍牆》,輝黃曲詞,湯莉玲主唱,也是好歌。至於那電影,是我十歲看的了,只記得挺不錯,于仁泰、陳欣建合導,陳韻文編劇,看那三位擔綱的演員:朱江、陳惠敏、胡茵夢,也想重溫。
一邊迎風前行,不妨一邊引吭高歌,我推薦大家唱這一首鄧惠欣主唱的:「誰在嘆息 夢中顛沛流浪 誰在冷風中 輕憶記當日遠方飄 門外滿風霜 漫天風雨門外 人在記憶中 心底有苦與樂笑與哭 夢中有幾多愁 朋友你可知道 塵世有幾多淚 誰在夢中 誰沒有煩惱 誰沒有惆悵 你不必問 你不必問 誰在嘆息 夢中顛沛流浪 人在冷風中 不知冷只覺是處門外」
我那天以為這首歌叫《牆內牆外》,回來一查才知叫《夢裡夢外》,那天也以為這歌是電影《牆內牆外》的主題曲,那也記錯了吧,電影的主題曲該是《心上的圍牆》,輝黃曲詞,湯莉玲主唱,也是好歌。至於那電影,是我十歲看的了,只記得挺不錯,于仁泰、陳欣建合導,陳韻文編劇,看那三位擔綱的演員:朱江、陳惠敏、胡茵夢,也想重溫。
2009-02-18
訂閱:
文章 (Atom)